你若有幸到荥阳市邙岭刘沟村一游,你一定会留恋那10多里长的河阴石榴林。点点红霞,萌发枝头,生机盎然;仲夏之际,榴花似火,艳丽如锦;深秋硕果累累,华贵端庄;寒冬铁干虬枝,苍劲古朴。
河阴石榴成熟时,朱实星悬、金房玉隔、万子同苞、红似玛瑙、甜美可口、令人垂涎,入口品尝,如晶粒玉浆。白居易曾写诗赞美:“日照血球将滴地,风翻火焰欲烧人”。凡来河南荥阳的中外游客,都以能品尝到这里出产的河阴软籽石榴为一大快事。
河阴石榴乃河阴县之特产,故名。原河阴县今属荥阳市。河阴石榴原名安石榴(也叫涂林安石榴),河阴石榴栽培始于汉而盛于唐,因唐时被封为皇室之贡品而盛于唐,唐至明清备受历代王朝之青睐。元朝农学家王祯元仁宗爱育皇庆二年(1313年)编撰的农业科学名著《农书》(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收藏)称:石榴“以河阴者为最佳”。明朝李时珍编著的《本草纲目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,1957年4月出版)云:“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归植于此,故名”,康熙三十年(1692年)《河阴县志•山川志》云:“石榴峪去县西北二十里,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归植于此。河阴石榴味甘而色红且巨,由其种异也,有一株盈抱者,相传为张骞时故物。旧志云,张骞入兜牛宫,仙女赠花植此。”民国六年《河阴县志》(1917年)云:“北山(指广武山)石榴,其色古、籽盈满,其味甘而无渣滓,甲于天下。张骞泛槎,西见王母赠之,偶植于此,故名仙石榴。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9年,按此推算,石榴引入河阴的时间约有2100年了。
河阴石榴为石榴科、石榴属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喜干燥、温暖和光照,对土壤要求不严,耐酸碱,以稍带石灰质的沙质壤土或砾质土最为适宜。河阴石榴好栽易活,可采用扦插、压条、分株、嫁接等多种方法进行繁殖。一般以扦插为好。栽植后2~3年即可开花结果。连续结果期为40~60年。单株产量为30公斤左右。石榴树寿命长达100年以上,有的长达200年左右。
河阴石榴树势中庸,枝条较密,4年以上树干高2~3米,分枝多,枝条柔软,弯曲如烫发头。叶狭长,对生,全缘,浓绿光亮。花两性,色如火红,着生于新梢顶端及顶端下叶腋间。花期5~7月,果熟期9~10月。果实圆形,微显棱肋,平均单果重406.7克,萼筒圆柱形,萼片5~7枚,闭合或开张,果实近成熟时果皮由青色变为黄白色,成熟后,外围向阳处果面全红,间有深红色断条纹,背阴处果面黄白色,果面洁净光亮,果皮薄,平均厚2~3毫米,果皮内通常分为6~7个子室,以薄膜隔开。每子室内有30多粒种子。种子的外种皮为肉质,酸甜可口,种子与外种皮均可食用,不用吐渣。
河阴石榴之盛于邙岭,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大有关系。邙岭背靠黄河,气候温和,雨量适中,开花期无大雾;石榴主要栽植区域,土质松软,含沙量大,透水性好;黄河水气蒸发,增加了空气湿度;夏季昼夜温差较大。这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石榴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,所以世代相传至今。这里的果农历代栽培,精心选择,去劣存优,沿袭至今,使河阴石榴品质越来越好,享誉国内外。